▍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馬尼拉)
https://petatheater.com/
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Philippines Educational Theater Association, PETA)成立於1967 年,是一個由藝術家教師們組成的無股份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追求為了人民發展之劇場。作為菲律賓當代劇場的先驅者之一,PETA已經製作了四百逾部劇場,大部分是使用菲律賓語言、觀點和精神的原創作品,並處理與觀眾息息相關的議題。作為一所教育機構,它培養了藝術家、年輕人、教師還有相信劇場力量的普通人,釋放了人們在變革中的創造力。它有著自我管理的劇場中心,一個為其成員、合作夥伴、關係網絡而存在的創意中心。
在七○、八○年代的戒嚴時期,PETA將劇場作為反擊沉默文化的一種方式。它率先發展了國民劇場運動─一種人民用創造性行動對抗獨裁專政的文化力量。到了九○年代,PETA沉浸在「發展劇場」(Theater for Development, TFD)的實踐中─即追求真正的民眾發展的劇場實踐。在PETA慶祝成立第五十個年頭之際,它獲得了2017 年的拉蒙.麥格賽賽獎(Ramon Magsaysay Award),該獎項是亞洲最頂級獎項之一,也是最高榮譽之一。授獎詞稱:「PETA在劇場藝術塑造上大膽的集體貢獻,是一種社會變革的力量,它慷慨激昂且堅定不移的工作賦予了菲律賓的社區群體以強大的力量。作為亞洲同行中的領軍者之一,PETA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
PETA長期與菲律賓和海外的各種網絡及合作夥伴共事,數十年來的文化工作磨練了PETA在製作劇場、藝術節、會議、巡演、拓展工作坊、人際網絡經營和夥伴關係發展方面的能力和領導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邊緣化群體的鬥爭中,PETA憑藉數十年來在獨裁統治下實施文化行動的經驗,再次在創造發人深省的作品、動員藝術家和激發藝術的關鍵作用上,呈現出它的先鋒性。
▍維吉.圖庫爾(Wiji Thukul)(梭羅)
1963 年8 月26 日,維吉.圖庫爾出生於印尼梭羅,父親是一名人力車伕。他後來以維吉.圖庫爾的名字為人所知(在爪哇語裡,「維吉.圖庫爾」的意思是「生長的種子」)。維吉.圖庫爾是一位傑出的工會領袖、政治運動者、詩人和劇場實踐者。在印尼「新秩序」政權下,他多次組織工人抗議。他同時是一名音樂家,參與梭羅當地劇團「Theater Jagat」的演出。作為一位激情洋溢的詩人和犀利的演說家,他加入了人民民主黨,一個宣揚印尼民主社會主義的政黨。他和該黨的關係以及他的文化活動為當局所不容,以致他在1998 年失蹤。2000年,「暴力受害者和失蹤者委員會」(KONTRAS)認定維吉.圖庫爾為印尼民主化改革運動中遭綁架遇害的眾多政治運動者之一。
▍墓地劇團(雅加達)
https://www.facebook.com/teaterkubur/
墓地劇團(Teater Kubur)是九○年代後蘇哈托時代興起的先鋒劇團。與其他當代劇團不一樣,墓地劇團主要來自底層的甘榜(馬來村落)。墓地劇團於1983 年由導演丁東(Dindon W.S.)創立。由於丁東住在東雅加達的公墓附近(至今仍居住於此),因而劇團取名為墓地劇團。當時的成員都是住在當地的高中學生、建築工人、汽車維修工人、汽車噴漆工人等。當時的排演亦主要在公墓進行。
甘榜當地的居民經常觀看劇團在公墓的排演,劇團亦被接納成為地方社群的一部分。經過數年的訓練,墓地劇團雖然取得成功,但導演丁東並不希望劇團與體制走得太近,因此劇團並沒有選擇在大型場地演出,反而是在甘榜、青年中心、大學校園巡迴演出。他們並沒有採用先鋒劇作家的劇本,反而是透過實驗性的方法,演員們運用即場獲得的材料,如一些繩網或是大鐵鼓等,進行即興表演。演員們運用他們日常生活熟悉的語言、習語及影像演出,就像是在郊區人們會使用的日常語言。導演丁東說,劇團用甘榜的語言,這樣當地居民才能夠明白,也能夠欣賞他們實驗性的表演。
▍油甘子劇團(清佬/曼谷)
https://makhampom.net
泰國油甘子劇團(The Makhampom Theatre Group)成立於1980 年,發源於泰國一九七○年代的民主運動。透過長年的劇場表演和工作坊的訓練,油甘子劇團從劇場志願者的小共同體,慢慢成長為一個大社群,並能夠在泰國和海外進行巡迴演出。21 世紀初期,油甘子劇團成立基金會,致力於四個領域內的計畫:表演、教育、社區、國際。這一階段的努力促成了後續一系列發展:(一)在泰國北部鄉村的建立油甘子藝術空間,成為所有社區和主辦方案的活動地點;(二)在難民聚居和衝突地區擴大活動,聚焦於衝突的轉化;(三)在國內扮演促進四十個泰國青年劇團發展的角色;(四)成立含有遊學和多種國際項目的社會企業計畫,讓劇團得以保持財務獨立;(五)提出對話劇場計畫,以應對政治衝突和獨裁專政。
▍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
www.aptfs.org
成立於1994 年,透過籌組藝術節、演出、工作坊、研討會等活動及教育計畫推動民眾戲劇及促進民眾文化。協會致力揉合不同民眾戲劇方法體系,參照各地教育劇場的發展、方法及理念,積極在本港不同社群推行民眾戲劇工作坊(包含「一人一故事劇場」),透過具體和系統化的培訓使參與者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在創作過程中發出自己聲音,達至賦權效果。此外,在過去二十年間,協會亦分別籌組了多齣跨國/跨地域/跨文化/跨語言的舞台製作,作品包括《大風吹》、《亞培之旅1841-1997》、《澳門故事一、二、三》、《亞洲泡沬夢》、《塵血川》、《西線無戰事:中國華工版》等。
自1999 年起,協會一直與香港外勞團體合作進行外勞文化活動。近期活動包括「中西區的故事」社區劇場計畫、「香港作動」行為藝術計畫、劇場演出及錄像放映《切.古華拉》系列、獨腳戲《你唔好去死》系列、外勞戲劇及社區舞蹈系列。於2006 年,協會與韓國、日本及中台民眾戲劇工作者成立東亞民眾戲劇網絡,並在韓國及香港舉行訓練及演出。協會活動有《我家有個大門神》大木偶劇、「香港作動」(二)及國際行為藝術節(2007 年11 月)、「一人一故事劇場」香港回歸十週年演出及討論會(2007 年7 至8 月)、菲律賓教育劇場深化交流計畫(2008)。此外,協會憑著舞蹈計畫《Dance Ability、舞出傷健新紀元》獲頒2007 年香港舞蹈年獎。協會亦受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進行2007 至2008 年度社區及即興劇場海外進修計畫。近年,著力推動聾人電影發展,至2018 年已連續主辦八屆香港國際聾人電影節,並舉辦首屆聾人電影國際研討會。協會亦多年來參與推廣舞踏的活動,舉辦日本舞踏大師工作坊及其導演之演出,包括《舞踏九龍城寨》、《舞踏深水埗》等。
▍野戰之月(東京)
https://yasennotsuki.org/
帳篷劇團野戰之月(Yasen no Tsuki)是劇場導演櫻井大造在1994 年成立的劇團。劇團名字源於詩人米山將治的同名詩,紀念在1986 年被黑社會殺害的工運抗爭者山岡強一。野戰之月曾在日本各地演出,也曾移動到台灣、韓國與中國大陸,與當地的表演者和社會運動者合作。
▍王墨林(台灣)
劇場導演,行為藝術表演者,文化批評者。上世紀八○年代投身解嚴前後台灣小劇場運動,一路創作至今。編導作品在亞洲多地上演,近作包括《再見!母親》(2009-2010)、《荒原》(2010)、《天倫夢覺.無言劇2012》(2012)、《長夜漫漫路迢迢》(2012)、《安蒂岡妮》(2014)、《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2015-2016)、《脫北者》(2017-2018)、《母親.李爾王》、《王子.哈姆雷特》(2021)等。撰寫專著、評論多篇。
▍差事劇團(台灣)
www.assigntheatre.blogspot.com
1996 年由導演鍾喬成立以來,差事劇團運用民眾劇場的訓練方法暨理論系統,針對現實的思考出發,融合在地歷史與生活經驗,在現代劇場中探索表演美學。除了常規年度性的演出外,並且透過經常性的社區/教育劇場工作坊,與學校、社區和弱勢團體間共同發展劇場環境。可以說,在冷戰/戒嚴體制的延伸下,開啟了第三世界的身體行動劇場,直到二十五年後的今天,仍在這樣的脈絡下,以探索前行的霧之旅程,摸索著全然轉換了場景與角色的亞洲第三世界民眾劇場。
▍冉而山劇場(花蓮)
https://langasan.wordpress.com/
冉而山(Langasan)劇場,相應著阿美族聖山奇冉而山(Cilangasan)蘊存的神話與族群繁衍的發祥地的意義,本身亦為「原舞者」資深團員的團長阿道.巴辣夫.冉而山作為大海嘯神話中遷往奇冉而山一支的氏族,過去以來懷抱文化使命,透過樂舞復振,維繫原住民文化的細膩內涵。
▍南洋姊妹劇團(台灣)
https://www.facebook.com/tasat2003/
南洋台灣姊妹會自1995 年起,即透過教新移民女性中文,以中文學習過程作為培力的方式,恢復新移民在異地的失語。2009 年,南洋台灣姊妹會更進一步,不僅透過語言表述與發聲,並納入劇場文化、表演等藝術元素,成立南洋姊妹劇團,讓新移民女性用肢體、表演、聲音、表情來述說新移民女性的故事。當台灣已然邁向多元族裔的社會型態時,多元文化的表述空間仍然備受主流文化與商業邏輯擠壓,透過南洋姊妹劇團,我們期待能創造新移民女性自我表述的空間,為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與可能性。
有別於用演講、分享、書寫的靜態形式,劇團將用肢體語言、聲音表達、表演藝術,更全面地從新移民女性的觀點表述其心聲。另,為突破新移民與新移民家庭、社會大眾因語言的隔閡,關係疏離、冷淡;因彼此不了解,而無法接納與認同,甚至對新移民刻板印象造成家庭衝突。為了拉進彼此關係進而互相理解及接納,透過劇團工作坊之形式,結合劇場遊戲、肢體語言、聲音表情訓練、生活觀察分析、心情與生命歷程分享等方式進行之外,引領學員觀看跨國移動來到台灣的生命歷程,深度記錄自我生命與適應環境的困境之過程,從中引發新移民自我覺察的能量,並提升人際互動與領導特質等技巧,希望藉由巡迴演出和演出後的座談,讓新移民與台灣民眾擁有輕鬆的互相交流平台。
▍石岡媽媽劇團(台中石岡)
https://blog.xuite.net/shikangmama/twblog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12714288817659/
2000 年的4 月中旬,石岡媽媽們參與了由跨界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吹鼓吹災區藝文工作坊」的戲劇工作坊,媽媽們從切身生活及地震的經驗出發,進而對未來社區重建等公共議題,透過了戲劇的方式進行反省與思考。在民眾戲劇課程中,媽媽們開始從個人的經驗中走出,自發性地成立了石岡媽媽劇團,希望持續延展石岡社區媽媽對於社區文化、地方社會、九二一震災重建區,以及石岡婦女們的關懷。過程中,經歷過多次傳統、性別、中央與地方等思維認知差異性的實踐阻礙及挑戰。成立至今,劇團仍依舊秉持行動的初衷:透過戲劇傳達地方民眾自主性的聲音,以自身的「實踐」促進民眾自我培力的力量,落實由下而上地方社會文化發展的內涵。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台灣)
www.catt.org.tw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簡稱應劇中心)由資深社區劇場講師賴淑雅發起創立於2005 年,是一推廣及實踐應用劇場的非營利組織,主要工作為兩大區塊:應用劇場工作坊(民眾劇場、社區/社群劇場、過程戲劇、教育戲劇)、互動式劇場演出(論壇劇場、教習劇場),也積極連結華人地區應用劇場團體和院校進行交流合作。
應劇中心是台灣發展社區劇場的重要推手,已在各縣市策畫執行近四十項社區劇場推展計畫,並持續與性別、教育、移民工等社群團體合作,以戲劇進行教育組織工作。近年更深入學校,培訓中學教師以戲劇手法進行世界公民教育及人權教育。第一線的社區/社群工作坊之外,應劇中心每年創作的互動式劇場演出,則是針對重大社會議題提出尖銳批判、製造觀眾思考及行動的空間,例如《小地寶》、《一僱二主》、《難丁格爾》、《即時製造》、《尋找露西亞》,探討高房價、勞動派遣、醫護血汗勞動、媒體資本化、逃逸外勞等議題。
▍戲劇遊樂場SHIIM(釜山)
https://www.facebook.com/theaterShiim
2008 年伊始,戲劇遊樂場SHIIM與才華橫溢的外國導演以及它自身的團隊合作,創作了一系列的實驗劇場。例如,以色列導演Gil Alon 指導的《柔光照耀的房間》,講述了一對夫妻中的妻子,因政府的暴力而失去了家園;台灣導演王墨林指導的《再見!母親》,講的是一位男子以自焚的方式拯救兩位年輕女工的故事;其改編之作《安蒂岡妮》,呈現了曾在東亞得到廣泛推行的戒嚴令;另一個作品《脫北者》反映了亞洲現代歷史中的大屠殺。最近,SHIIM進行了幾次街頭行為藝術演出,例如在釜山法院前的《漫步》、在市立釜田圖書館前街的《搬運石頭》、日本導演大橋宏執導的在札嘎旗市場內表演的《亞洲市場,一千零一夜》。除此之外,SHIIM還創作了講述一名女性勞工運動者的生活的作品《吹吧,春風啊》,以及將音樂會和劇場相結合的《搖滾音樂會,最後預演》。
▍草台班(上海)
草台班自2005 年春初創,由趙川主持活動及創作。十多年來草台班在其特立獨行的社會和藝術實踐中,積累出自己獨特的劇場觀念和美學。草台班同仁激勵普通人投身劇場和創作,強調問題意識,以及戲劇與周圍生活的關聯。他們多年來不拘一格地利用各種場地,進行非牟利的排演、討論,他們的劇場成為了不同人群參與的民間聚會場所,不斷塑造出流動的公共空間。
▍柳春春劇社(台北)
https://www.facebook.com/OzTheatreCompany/
柳春春劇社自1997 年由導演、演員鄭志忠成立以來,以祭儀性的身體發展表演美學,從演員主體的建構擴延劇場的「寫真」,探討文明的修補與排除、受抑與顯身。代表作有鄭志忠之《無言劇》系列與定目劇《美麗》。柳春春劇社近年來邀請王墨林、黃大旺、區秀詒等進行創作式對話,打開當代,寫真表演。
▍家劇場(莫三比克)
https://www.facebook.com/teatroemcasamz
家劇場(Teatro em Casa)是由蒙德拉內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的一群劇場系學生所創建的項目,於2016 年在大眾的要求下正式啟動。他們觀看了一場由一群學生在一個馬普托市偏遠城郊區域的劇場表演,由此感到必須和這群學生一起表演。於是,學生們認為這是一個創造夢想的機會,讓他們把學院裡習得的劇場技巧運用到社區當中。家劇場想要實現以下目標:向社區展示何為劇場表演;鼓勵在社區中萌芽的劇團;在演員、導演、劇作家、一般劇場和社區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建立一個討論劇場議題的平台;使劇場成為大家促進和討論彼此看法的地方。
目前莫三比克大多數劇場都位於主要城市的中心位置,而家劇場的出現希望正式改變這一現狀。通過將劇場帶入社區,藉以了解各種劇場類型提供機會,從而以多樣的方式解釋藝術的世界,特別是劇場的世界。已經上演的劇目有Gaspar ou tortura Verbal(2016 年8 月21 日)、Quem é o fantasma(Laulane 社區)、Um serviço perdido numa noite suja(2016 年10 月2日,Laulane 社區)、Filoctétes(2016 年11 月26 日,Laulane 社區)、Casado à força(2017 年2月26 日,Txumene 社區)、O Casal Palavraki(2017 年2 月3 日和4 月2 日,Ferroviário 社區)、Mintso, Festa de Preto(2017 年5 月28 日,3 de Fevereiro 社區)、Tortura verbal(2017 年6 月30日,Mavalane 社區),以及一些在都市化地段的演出。